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地更绿、天更蓝、水更清的中国,为包括珍稀濒危物种在内的各类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生长、繁殖空间。这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来讲意义重大。
2021.05.222021年5月1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学科评议组2021年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会议由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方精云院士和吴文良教授主持,14位评议组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
2021.05.212021年4月27日,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文津国际酒店满江红厅顺利召开。
2021.05.03《人民日报》2021年04月27日理论版“大家手笔”专栏发表了我中心方精云院士题为《构建新时代生态学学科体系》的文章
2021.04.272021年4月2日,塞罕坝人工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塞罕坝国家站”)学术委员会会议在线顺利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尹伟伦院士、副主任于贵瑞院士、唐艳鸿教授、委员方精云院士、周国逸教授、谢宗强研究员、王希华教授、辛晓平研究员、刘鸿雁教授及塞罕坝站副站长郑成洋副教授、北京大学科研部李芳兵等近2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尹伟伦院士和唐艳鸿教授主持。
2021.04.08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是我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2017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它是中国在新时代“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试验田,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贡献。在科研方面,它建立了系统化、标准化的野生动物与栖息地的监测体系,不仅为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编目与监测构建了可靠的基础,也在近年来诸多科研成果的产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为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评估、景观廊道规划、保护管理决策等提供了科学的支撑。
2021.04.023月1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办新一期“绿色大讲堂”,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围绕“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认识和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及其关系”作辅导报告,300余人参加培训。
2021.03.18近日,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组织章程》的有关规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遴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方精云院士次当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生态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为召集单位。方精云院士为2015年成立的第七届生态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本届再次当选,对于加强北京大学生态学科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021.01.262021年1月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2020工作会议以视频会形式顺利召开,会议由生态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方精云院士和吴文良教授主持。
2021.01.2612月29日,国家科技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择优建设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0.12.31姚蒙老师,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分子生态学和保护遗传学,研究方向有野生动物的种群遗传学研究、食物网关系研究以及利用环境DNA(eDNA)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2020.12.302020年12月12日晚,鹿鸣书院生态系列活动继续举办科研漫谈。本次活动邀请了罗述金和江左其杲两位老师讲述猫的故事。
2020.12.242020年12月19-20日,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态讲坛”(生态讲坛2020)成功举办。
2020.12.22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态讲坛”将于2020年12月19-20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生态讲坛”由北大生态学系创办于2004年,旨在 “聚焦生态学国际前沿热点,关切中国生态环境重大课题”。
2020.12.17为鼓励和表彰在我国生态学研究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生态学科技工作者,根据《中国生态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奖励条例》,中国生态学学会组织开展了第六届中国生态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的评选工作。
2020.11.112020年11月6日,鹿鸣书院活动生态系列四在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老楼201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的唐志尧、王少鹏和华方圆三位老师作为主讲嘉宾。
2020.11.08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态讲坛”将于2020年12月19-20日在北京大学举行。
2020.11.02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大熊猫栖息地建立起一系列自然保护区。截至2015年,已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总面积3.36万平方公里,覆盖了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与53.8%的大熊猫栖息地。
20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