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1日,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姚蒙和李晟课题组在Current Biology上以研究长文(Article)发表题为“Prey partitioning and livestock consumption in the world’s richest large carnivore assemblage”的论文。
2021.09.222021年9月7日,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姚蒙和李晟课题组在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IF 11.1) 在线发表题为“Generalist carnivores can be effective biodiversity samplers ofterrestrial vertebrates”的研究论文。
2021.09.09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作为北京大学首个入选国家站优先考察序列的实验站,8月24日,塞罕坝站举办了工作研讨会,会议由刘鸿雁老师主持,唐艳鸿、王志恒、唐志尧及朱江玲老师参加了会议。
2021.09.01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已于近期揭晓,我中心教员在人才项目、重点基金等项目申请方面再创佳绩,共获批各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6项。
2021.08.31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随后,习近平来到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2021.08.25人类活动引起的生境丧失和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首要原因。空间生态学模型是预测生境破坏的生态效应、制定生态保护管理政策的理论工具。然而,当前的空间模型大多假定生境是均质的(除计算机模拟模型),因而难以预测自然界中异质生境下的物种多样性维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少鹏研究组基于集合种群理论(metapopulation theory),发展了异质生境中的多物种动态模型,定量预测了食物链中的多样性维持及其对生境破坏的响应。
2021.08.222021年8月13日,第16届全球华人慈善领域最大的公益奖项-“爱心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吕植教授荣获该奖项。
2021.08.21“我知道参加党不是为了别的,正是为了担任更艰巨的工作,我有决心终身地坚持革命斗争,决不投降、不叛变、不动摇。” ——摘自蒋有绪1952年《入党志愿书》
2021.07.262021年5月中国地理学会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名单。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一项科研成果成功入选,即:北半球春季植被物候提前加剧夏季干旱和热浪。
2021.07.082020年11月14日“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朴世龙教授荣获天文和地学类奖项,他将在未来五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的奖金,用于科学研究。
2021.07.08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地更绿、天更蓝、水更清的中国,为包括珍稀濒危物种在内的各类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生长、繁殖空间。这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来讲意义重大。
2021.05.222021年5月1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学科评议组2021年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会议由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方精云院士和吴文良教授主持,14位评议组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
2021.05.212021年4月27日,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文津国际酒店满江红厅顺利召开。
2021.05.03《人民日报》2021年04月27日理论版“大家手笔”专栏发表了我中心方精云院士题为《构建新时代生态学学科体系》的文章
2021.04.272021年4月2日,塞罕坝人工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塞罕坝国家站”)学术委员会会议在线顺利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尹伟伦院士、副主任于贵瑞院士、唐艳鸿教授、委员方精云院士、周国逸教授、谢宗强研究员、王希华教授、辛晓平研究员、刘鸿雁教授及塞罕坝站副站长郑成洋副教授、北京大学科研部李芳兵等近2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尹伟伦院士和唐艳鸿教授主持。
2021.04.08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是我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2017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它是中国在新时代“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试验田,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贡献。在科研方面,它建立了系统化、标准化的野生动物与栖息地的监测体系,不仅为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编目与监测构建了可靠的基础,也在近年来诸多科研成果的产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为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评估、景观廊道规划、保护管理决策等提供了科学的支撑。
2021.04.023月1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办新一期“绿色大讲堂”,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围绕“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认识和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及其关系”作辅导报告,300余人参加培训。
2021.03.18近日,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组织章程》的有关规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遴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方精云院士次当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生态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为召集单位。方精云院士为2015年成立的第七届生态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本届再次当选,对于加强北京大学生态学科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021.01.262021年1月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2020工作会议以视频会形式顺利召开,会议由生态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方精云院士和吴文良教授主持。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