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2日,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在保护生物学楼报告厅举行了中心野外平台交流研讨会,吕植教授、贺金生教授等研究中心老师和同学4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李晟、朱彪、唐志尧等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负责的野外科研监测平台与台站的基本情况、科研项目、管理合作等内容,并广泛探讨了基于野外平台开展深度科研合作的方式与规划。
会议开始,李晟老师介绍了“王朗25ha亚高山暗针叶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基本概况。该样地位于四川省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照全球ForestGEO样地网络共用的CTFS大样地标准建设规程建立,于2018年11月正式建成。王朗样地可以为物种分布格局、动植物交互作用等研究提供很好的支持,同时是北京大学王朗野外实习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野外实习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
图:王朗25ha亚高山暗针叶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随后,李晟老师介绍了其实验室主持建立的“西南山地红外相机监测网络”,该网络基于标准化的红外相机技术,以大中型兽类与地栖鸟类为研究、监测对象,覆盖了以大横断山为中心的40多个自然保护地,是国内建立最早、数据量最大的区域性红外相机监测网络之一。
图:西南山地红外相机监测网络
接下来,朱彪老师就其研究项目展开介绍,主要涉及海南森林养分添加、海北土壤增温、坝上DIRT等野外研究平台以及基于这些平台开展的研究内容,使得师生对土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有了深入了解。
图:青海海北土壤增温实验样地
随后,唐志尧老师介绍了“中国东部森林生长监测平台”,该平台于2011年开始建设,在17个山系的28个监测点建立92块监测样地,覆盖了我国东部北纬18.7-50.5度的纬度梯度和主要的森林类型,是研究森林生长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的重要野外平台。
图:中国东部森林生长监测平台
秦大公老师就“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做了介绍,基地创建于1996年,由潘文石教授领导建立。基地以野生白头叶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对其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多年来开展了很多深入研究。同时,该基地也是北京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以及当地政府、其他院校、环保机构等开展环境教育和公众教育的平台,目前也是研究中心野外实习基地之一。
图: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
接下来,郑成洋老师介绍了位于河北的“塞罕坝生态实验站”,该区域的多种生态景观类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为各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场所。该生态站由北京大学支持建立,长期进行野外定位观测以及大规模模拟控制实验,为生态系统营分循环、地下生态学等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图:北京大学塞罕坝生态实验站
贺金生老师介绍了位于青海海北的“高寒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基地(海北站)。该基地地处青藏高原,开展“高寒草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高寒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反馈”等研究内容,该基地拥有湿地试验平台、增温-降水控制试验平台等,为高寒地区的生态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青海海北站野外生态试验平台
最后,吕植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三江源野外生态站(昂塞工作站)”建成的经过。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第一个野外工作站,它承担着进行社区工作、科学研究、公众参与及环境教育等职能,致力于缓解人兽冲突,促进人与野生动物共存。
图:青海三江源昂赛野外工作站
经过一上午的详细介绍,师生对目前野外平台有了深入了解。最后,师生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探讨如何基于生态研究中心目前拥有的野外平台,进行多学科多方向的合作,充分利用良好的平台基础,发挥不同实验室的学科优势,开展更全面的研究项目,推动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撰稿:段菲,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