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共存预测长期依赖传统竞争模型(如Lotka-Volterra模型),这类方法因忽略竞争过程,预测结果受环境影响较大,难以推广到不同情况。相比之下,消费者-资源模型(下称机制模型)从资源获取与利用的基本过程出发,更具普适性。早在上世纪80年代, 生态学家David Tilman就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两条物种共存的机制规则(图1a):1. 每个物种必须受不同资源的限制;2. 每个物种消耗最多的资源必须是最限制其生长的资源。尽管理论成熟,实验验证依然缺乏。本研究首次将机制模型与多物种、多资源实验相结合,系统检验其预测能力与规则普适性。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选取12种淡水浮游植物(绿藻),通过结合单种培养与消费者-资源模型,量化了每个物种对硝酸盐、铵盐和磷的“资源需求”与“资源消耗”。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960个群落,涵盖2–6个物种,以及两类竞争资源组合:必需资源(硝酸盐与磷)与可替代资源(硝酸盐与铵盐)。通过自动化培养、显微成像、基于图片的机器学习技术,追踪群落动态,以检验模型预测的结果(图1bcd)。
图1预测共存的机制模型。a) Tilman 提出的两条物种共存的机制规则。bcd) 实验采用的非生物(资源)环境; 消费者-资源模型中所描述的资源需求与资源消耗;模型预测与实际观测的对比。
实验结果表明,机制模型预测群落动态的准确率高达83.4%(图2)。并且该模型在不同的非生物(资源)以及生物(物种数)条件下都表现出高预测能力。同时本研究还发现Tilman的规则在可替代资源系统中更易满足(图3):在竞争必需资源时,仅12.1% 的物种对同时满足Tilman两条规则;而在竞争可替代资源时,这一比例提升至22.7%。实验与模拟均显示,初始物种数的增加可提升群落多样性,尤其在可替代资源系统中,这说明多样性本身通过提高“满足规则的概率”促进物种共存。
本研究首次通过大规模实验,验证机制模型在预测群落组成方面的强大能力,揭示资源类型是决定物种共存的关键因素。该模型预测准、适用广,为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新视角,未来可将其扩展至细菌互馈、捕食系统等更复杂生态系统中,成为缓解物种丧失与加快生态恢复的有力工具。
图2 机制模型的高预测能力。a) 模型的预测远高于随机预测。bc)模型在不同非生物和生物环境下都有很高的预测力。暖色为数据点。
图3 竞争可替代资源更易共存。a)模型(密度图)发现50%的物种对满足Tilman的第一条机制准则,实验结果与之相符。b)模型与实验都发现竞争可替代资源(蓝)的条件下,第二条机制准则更易满足。
文章信息:
Nature Conmmunications
Mechanistic prediction of community composition across resource conditions and species richness
Zhijie Zhang (张致杰) & Lutz Becks (University of Konstanz)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4935-5
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张致杰为第一与通讯作者,德国康斯坦茨大学Lutz Becks教授为论文合作者。张致杰课题组结合数学模型与微宇宙实验研究多样性的维持,现招收一名有数学或理论生态学背景的博士后,欢迎咨询(zhijie.zhang@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