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最受欢迎教师
“最受欢迎教师”评选是生命科学学院的年度盛事,旨在寻找同学们心中最喜爱最尊敬的老师。经过全院同学的两轮投票,2024年度“最受欢迎教师”评选结果新鲜出炉,四位本院老师和一位院外老师成功当选。让我们通过专访走近2024年度“最受欢迎教师”——李晟老师,听一听老师的心声。
教师简介
李晟老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保护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李晟老师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大型兽类、鸟类及其栖息地的野外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面向本科生开设“普通生态学”、“鸟类生态与保护”、“生态学科研基本技能”等课程及多门野外实习、实践课程。
采访回顾
关于获奖
Q1.您对于获得“最受欢迎教师”这一奖项有何感想?
A1. 首先肯定是感到非常高兴,感谢同学们的信任与喜欢。同时我也感觉心里有点惶恐,会反思自己值不值得这样一个称号。这个奖项对我而言既是一种荣誉,同时也是一个鞭策和激励。我希望在未来,无论是课程教学、课业指导还是研究指导上都可以做得更好,能当得起这样一个称号,不辜负同学们的喜欢。
关于科研
Q2.能否介绍一下您最近的研究工作?
A2.我们实验室的名字叫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实验室,这个名字就反映出来了我们主要做的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围绕着野生动物,做野外生态学相关的科研。另外一方面,我们希望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不仅仅是局限在学校和实验室的”纯粹“的科研。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成果,一方面能够给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提供帮助与指导,让科研内容能够跟实践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我们希望研究的方向始终能够跟野生动物及濒危物种保护中实际的需求紧密联系。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实验室研究的产出,可以为保护政策的制定、保护区的管理和空间分区的划分等等这些工作提供科学上的支持。
Q3.您认为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在当下有怎样的意义?
A3.这是一个我本人也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是在科学的方面。在科学领域,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维持机制一直是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Science杂志在125周年的时候提出了125个最前沿的科学问题,这里面就有一部分涉及到了生物多样性的话题,包括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物种,生物多样性到底是怎么建立和维持的等等。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美解答的领域。
其次从情感的方面来看,我们人类是自然界和动物界中的一员,我们在情感上跟野生动植物、自然环境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和壮美的自然景观可以为我们提供无可替代的心理支持和情绪价值。同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探究,从本质上来说也跟“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两个哲学问题有关,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密切关系着“我们会往哪里去?”这个紧跟着的问题。
再者从道义的角度来说,人类自认为是“万物之灵长”,自诩为拥有最高的智慧。因此,从道义上讲,既然我们具备高等智慧,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就理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对周围的其他生物和环境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已经在历史上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以及整个地球生物圈造成了大量破坏。迄今为止,这些破坏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是我们正面临一场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有研究表明,从生物物种灭绝速率的角度看,地球可能正在经历第六次大规模灭绝事件。与地球历史上此前的灭绝事件不同,这次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因此,我们的先辈实际上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复杂的问题。从生物多样性、生物圈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作为当代人,我们必须正视并解决这一问题,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从功利角度出发,对生态多样性的保护也是人类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回顾地球的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史,在其超过40亿年的历史中,地球经历了多次全球性的物种大灭绝事件,但地球上的生命依然在继续演化。因此,从长远来看,地球的未来演化方向和环境变化,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能否长期存续。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地球上的物种一个接一个地逐渐消失。许多人可能对这些变化无动于衷,因为它们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无关。然而,物种的减少是量变发展到质变的过程,会引发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最终受影响最深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最后,从现实的角度而言,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保护如今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从上到下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我国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我们也逐步认识到在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生态破坏和环境退化等,并开始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以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这不仅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Q4.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您觉得国内外的保护生物学或者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有有何不同或者相同?
A4.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点。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动物生态学和生态学等相关领域,欧美国家具有更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因此,在这些领域中,许多重要的原创性理论和关键的成果主要由西方学者提出。这种现象确实反映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积累优势,也是目前的客观现实。
其次,生态学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时间尺度的不同。生态学现象往往以年甚至几十年为周期,因此许多高质量研究需要基于长期的数据积累,有时一个实验需持续多年才能得出可靠结果。自然系统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要剔除干扰、识别关键的驱动因子是一个十分耗时的过程。西方许多生态学研究,如草地和森林的野外控制实验,常依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数据积累。这种长期坚持的工作方式是他们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原因,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此外,西方国家开展的实地生态学研究其范围往往不只是局限于国内,许多都是扩展到全世界范围的。但在国内,传统上许多相关研究工作还是主要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
最后一点是西方野生动物生态学领域中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紧密联系。在欧美一些国家,研究常直接服务于实际的野生动物种群管理。比如动物种群规模的合理大小、人为控制的方法与效果等等,这些问题通常通过科研机构、大学与管理部门的密切合作来解决。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野生动物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野生动物受到捕猎等人类活动的巨大压力,种群水平总体上长期处于低位。因此,过去我们的野生动物政策更多以保护为主。但随着动物种群的恢复,新的问题开始出现,比如局部地区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冲突加剧,以及某些物种的局地种群可能出现过剩等等。这些新问题表明,我国的野生动物管理政策需要逐步转向以管理为导向。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科研与管理部门的合作,可以更科学地评估种群状态,并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面向同学
Q6.您开设了多门关于野外实践的课程,您觉得实践课程对于开展生态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A6.生态学与生命科学中以实验室工作为主的学科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它需要依赖大量的野外实践支持。首先,生态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生态系统研究,都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研究者需要深入野外环境,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状态以及它们在四季中的生长规律。只有在获得这些感性认知后,才能发现问题,并提出研究开展的合理框架。
同时,许多具体的研究问题都需要依靠野外工作来支持,包括数据收集和持续监测。这也是为什么增加野外实践机会对生态学学习者至关重要。通过亲身参与野外工作,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建立起扎实的实践基础。
这也正是我们设置野外实习课程的初衷。与实验室中的研究不同,实验室工作通常可以精确地控制实验条件,而野外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使得许多因素难以操控。很多时候,研究者只能在野外通过观察来逐渐发现和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需要通过长期、细致的野外观察才能总结和提炼出来。
Q7.您认为本科生同学应该怎样学习科研技能,开展科研实践?
A7.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习,不论是生态学、生物技术还是其他相关专业,我认为四年的时间主要是为同学们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也是我们课程和培养计划设计的核心目的。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希望同学们广泛涉猎,而不是过早地将自己限定在某一个特别细分的方向上。
实际上,每个学科下都包含许多分支领域,比如生态学就包括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环境变化生态学等许多方向。因此,我个人的建议是,作为本科生,应尽量多了解、多学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可以通过加入实验室亲身参与科研工作的方式,来接触课程教学中可能没有涉及的前沿技术、知识和思路。这种广泛的探索不仅能帮助大家打好基础,也能为未来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和职业规划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简单来说,本科阶段更注重打基础和开拓视野,而具体的专业细分和深入研究可以留到更高年级甚至研究生阶段,这样选择会更清晰、方向也更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