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 中心新闻

北大教授茶座 | 吕植:以坚定之心,守护生态大美
时间:2021-11-03

编者按

北大教授茶座是学生工作部主办的一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和名师大家一起品茶畅谈,近距离聆听师长经历、感受学者风范、领悟人生智慧,进一步增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体会青年成长与责任担当。

2021年10月29日下午,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举办第100期教授茶座。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吕植教授以10月11日-15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为引言,与同学们深入交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话题。

活动现场

吕植教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起。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财产。面对自然,人类应该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时间跨度上看,自上世纪70年代进入联合国的议题以来,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重视和探讨的话题。

吕植教授分享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球是一个热门话题,但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的趋势仍在持续。吕植教授举例谈到,生物多样性公约自1992年出台以来,由于目标不够定量难以衡量、保障机制存在重大缺陷等原因,制订的历次目标大都未能完成。因此,此次昆明峰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达成一个兼具全球视野和切实可行的“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吕植教授探讨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减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她表示,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则是人类发展的基石。造成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本质相同,就是人类不可持续的发展。大熊猫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正是因为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熊猫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用动态且长远的眼光看待三者的关系。

吕植教授分享到,北京大学燕园校区秉承师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不仅为北大师生提供了优美的学习工作环境,成为北大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在生物保护多样性方面也极具价值。北京大学于2018年建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成为国内高校首个自然保护小区,同时也是北京市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在北大师生的长期推动下,北京大学校园成为国内乡土动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城市绿地之一。2021年9月,“北京大学校园自然保护小区”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成为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模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鲜活案例。

学生认真听讲

在问答环节,有同学提问如何实现大自然有效保护与当地发展的平衡,兼顾学术价值与大众普及价值。吕植教授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保护和开发为例,指出对自然遗产的保护应该将当地百姓纳入其中,综合传统和现代的知识和措施,增强当地百姓的保护意识,运用政策手段激励百姓自发投入到这项事业,用经济手段将环境保护效益与居民利益挂钩,最终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

学生提问

有同学追问应如何提高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大众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中。吕植教授认为,应该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榜样,提升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大众明确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

有同学询问能否将碳金融的模式运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吕植教授表示,一些经济学模型在环境保护过程中也可以发展成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她对“碳金融”等概念进行介绍,通过类比,指出了金融投资与栖息地恢复相结合这一市场机制的潜力。

现场合影

活动最后,吕植教授与在场同学合影,并为同学们写下寄语:“利己,利他,利社会,利自然”。参加此次讲座的同学表示,吕植教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得鞭辟入里,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的平衡点,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她鼓舞同学们以坚定之心倡导发展,以长远目光引领研究,以深入实践提升认知。

吕植教授寄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为我们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治理经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秉承这一理念,在保护生态中求发展,相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沿着这条从绿水青山中开辟的道路,我们一定能让未来的中国既有现代文明的繁荣,也有生态文明的美丽。